古籍史书名著

古诗词成语大全

关闭

百度APP扫码登录

登录二维码

百度小程序 有声古诗词 可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范仲淹-生平介绍

朝代: 作者:范仲淹 136088人查看

内容详情

范仲淹-生平介绍

作者:范仲淹

第一件  范仲淹担任邠州地方官时,有一天闲暇无事,带同僚属下登上高楼,设置酒宴,还没有举杯饮酒,就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却没有十分气愤,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他们。

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

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

参加宴会的客人中间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第二件  范仲淹曾给别人写墓志铭。

当他写完封好,正准备寄走时,忽然想起说:『不能不让尹师鲁看一看。

』第二天,便把墓志铭交给尹师鲁过目。

师鲁看后说:『你的文章当前影响很大,后代人将会引用你的文章作根据,所以下笔不能不谨慎啊。

如今你把转运史写成部刺史,把知州写成太守等汉代官名,的确是够清雅的了,但是当今已经没有这些官名了,后代必将因此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的儒生们争论不休的原因啊。

』范仲淹用手按着小桌子说:『幸亏请你过目,不然,我差一点就失误了。

』(《宋人佚事汇编》)第三件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操[8],时人谓之范履霜。

”第四件  断齑(jī)划粥:在范仲淹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父亲很早就过世,母亲因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改嫁。

范仲淹只好到庙里去学习。

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苦读成才。

后衍生成一成语为:断齑划粥徐州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岳阳楼记》中的经典名句。

千百年来,这句话不知勉励了多少为官者或知识分子。

而作者——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也因此被人们所熟知。

翻开所有的文学书籍,都无一例外写着:“范仲淹,江苏吴县人”,也就是江苏苏州人。

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历史秘密:作为“苏州人”的范仲淹,却生于徐州,死于徐州。

这一独特空间的“生死结”,多少透露了一种人生宿命。

文史学者田秉锷先生说,一个人不可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地,因为这一切都是上一辈的生活际遇造成的。

据说,范仲淹的老家其实并不在苏州,而是河北幽州。

  “在五代的时候,天下大乱,幽州更乱,这时范仲淹的高祖父(五世祖)叫范隋,唐朝末年的时候,他是做幽州梁相县的主簿(副县级),那时候为了逃避战乱跑到了浙江(那时候的浙江叫两浙,实际上是现在的苏南和浙北),于是在苏州安了家。

” 范隋在苏州安家之后,其后代便一直在苏州生活着。

直到五代即将结束时,赵匡胤“陈桥兵变”以后,一家人仍在苏州。

当时大宋王朝在北方建立的时候,南方还存在着好多分裂政权,比如说南汉,比如说吴越国,还有南唐,淮河以南还有好多国家,赵匡胤就有一个任务,统一中国。

  当时,吴越国的国王叫钱俶。

范仲淹的祖辈在吴越国担任重要官职。

田秉锷先生说:“范仲淹的曾祖父叫范梦灵,当时做吴越国的粮料判官,就是管粮油的官职,他的祖父叫范赞,是吴越国的秘书监的一个小官,替吴越国王来掌管图籍,掌管档案,范仲淹的父亲叫范墉,范墉年轻时,也在吴越国钱俶手下做文字官。

  由于南方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聪明的吴越国国王钱俶决定投靠赵匡胤。

田秉锷先生说:“他知道统一是国家大事,而且吴越国作为一个小国家,在战争上如果跟宋国打的话,他打不过他,于是他就积极投靠赵匡胤,就表示‘我愿意称臣纳贡,我愿意不作国王。

’这样,赵匡胤就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南唐,打南唐的时候,吴越国抄了南唐的后路,才造成了南唐李后主被俘。

” 不过,当时投降宋朝并不是容易的事,是有条件的。

宋朝当时政策很苛刻,最后,吴越国国王钱俶带着他的所有后宫妃子、王族、臣民,带着倾国的财宝,乘着大船顺着过去的泗水,就是现在的大运河,到了大宋国都开封。

这一年是宋太宗太平兴国3年,公元978年。

  此时,范仲淹的父亲范墉也带着全家老小,跟随吴越王钱俶来到了开封。

田秉锷先生说:“我估计那时候范墉的年纪不是太大,所以范仲淹的祖坟,高祖、曾祖、祖父的坟茔都在苏州的天平山下,他父亲就跟着吴越王到了汴京。

归顺大宋王朝以后,吴越王钱俶被封为淮海国国王,又改封为邓王,后来就是在端贡元年(公元988年),吴越王去世。

这时吴越王带的所有人马就被宋王朝重新分配工作,范仲淹的父亲就被分配到武宁军节度使下做掌书记。

武宁军住的司令部就在徐州,节度使以管军为主。

他是职位相当于秘书长,于是,范仲淹的父亲就在徐州安家了。

” 随后,范仲淹的两个哥哥先后在徐州出生。

公元989年8月2号,范仲淹出生了。

此时距离其父范墉来徐州已经有11年了。

  然而命运的变化总是不可预测,就在范仲淹两岁那年,父亲范墉去世。

幼小的范仲淹只好跟随家人回到了苏州老家。

田秉锷先生说:“这时候他的母亲、哥哥就带着他,护送着父亲的灵柩坐船重回苏州,安葬在苏州天平山下的范氏陵园里。

父亲已经去世了,等于是全家断了生路,他母亲没有办法,就改嫁给一个朱姓军官,这个朱姓军官当时做平江推官,平江就是现在的苏州,是州里的副职,改嫁朱文翰以后,范仲淹就随母到了朱家。

”  随母亲来到朱家的范仲淹,此时已改姓朱,取名叫朱说(月)。

几年后,在苏州作官的后父朱文翰辞官回到了山东长山县老家。

范仲淹也跟着后父到了山东。

田秉锷先生说:“可以说,范仲淹从两三岁开始,就随母到了朱家,在朱家过了童年、少年,读书、识字应该都是后父把他培养起来的,后来到了20多岁以后,范仲淹中了进士,有功名了,这时候就迎母亲回到范家,又过几年,他才恢复了范姓,名字叫范仲淹。

”随后,恢复了姓氏的范仲淹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

他曾经作过知州、作过经略副使,防守边关,抵抗住了西夏人的大举进攻。

田秉锷先生说:“当时宋代有一个制度,重文轻武,因为自从赵匡胤陈桥兵变以后,叛将没有了,但是军队的首脑,真正能打仗的军官也不多了,所以,两宋时代武备特别疲弱,经常受侵略,所以他经常派文官做监军,范仲淹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了边疆。

”  除此之外,范仲淹还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和清廉的官员。

田秉锷先生说:“当时宋朝政治上开始腐败,官僚机构的运作开始不灵,范仲淹最早提出改革的口号,向皇帝提出10大建议,包括:减轻赋税、廉洁吏治、加强武备、加强军队建设、加强法制等共10条。

当时他做副宰相,负责惩办贪官污吏,当时有一句话就说,‘只要范仲淹拿大笔一勾,一个家庭就要痛哭流涕’。

因为他对贪官只要勾了,就查,一查就抓,一抓就判,那么这个家庭就要痛哭流涕,但范仲淹说:‘我宁可大笔一挥,让一个家庭痛哭流涕,我不能让一路的百姓痛哭流涕。

’” (注:路,是当时宋朝的一个建制,若干个县可以组成一个路) 正因为他雷厉风行的反贪污,反腐败,遭到了保守派的竭力攻击,因此只干了不到3年副宰相,便被贬职做了知州。

而那篇大家耳熟能详的《岳阳楼记》就是被贬职时写出来的。

很多人都到岳阳楼去过,很多人都写过岳阳楼记,范仲淹怎么写的呢?

他就抓住了由岳阳楼记一个悲、一个喜,比如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那时候你感到很悲凉;第二个就是“春和景明,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就很喜,他抓住悲、喜两个字,不是景物让我们喜,是天下事让我们忧,让我们喜。

最后他就归结到一点,就是“进也忧,退也忧”。

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他就得出一个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实际上就在封建时代给所有的封建士大夫提出一个忧乐标准,也就是给我们当前说的“为天下老百姓而忧愁,为人民的幸福而欢乐。

”所以这句话已经1000多年了,已经成为勉励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座右铭和格言。

  晚年的范仲淹仍然处在贬官的命运里没有改变。

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范仲淹64岁时,由于身体多病,他决定辞去山东青州知州职务,到颖州(安徽阜阳)任职。

得到皇帝的准许后,这一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范仲淹从青州出发到颖州阜阳赴任。

途经他的生身之地徐州时,病情加重,只好停下来就地养病。

没想到这一病,却再也没有起来。

田秉锷先生说:“这时候徐州的知州是孙娩,也是范仲淹的好朋友,他来了以后又病重了,又是好朋友,就在这住下来了。

这时范仲淹很有组织原则,卧在床上就给朝廷写了一封信,就说‘我病重了,让我暂时在徐州调养一段时间。

’皇帝知道后,特别降旨,派御医带着好药,到徐州为他诊病,但是,范仲淹终于积劳成疾病逝在徐州。

这时,他的家人才把他成殓以后运到河南安葬,所以,现在范仲淹的墓还在河南。

” 早年生活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历10月1日),范仲淹生于河北真定府(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

在百日后随家人去吴县(今苏州市)。

父亲范墉,从吴越王钱俶归宋,历任成德、武信、武宁节度使掌书记,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卒于任所。

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但比他晚讲了七百四十年。

  王安石在《祭范颍州文》中称范仲淹为“一世之师”。

可是早在熙宁九年(1076年)五月,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批评范仲淹“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

  朱熹评说:“范文正杰出之才。

”“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

”  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  《宋元学案·序录》云:“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  王夫之对范仲淹有苛评:“(范公)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

任之力,则忧之亟。

故人之贞邪,法之疏密,穷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风俗之醇薄,一系于其心。

……若其执国柄以总庶务,则好善恶恶之性,不能以纤芥容,而亟议更张;裁幸滥,核考课,抑词赋,兴策问,替任子,综核名实,繁立科条,一皆以其心计之有余,乐用之而不倦。

唯其长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静之天下,人挟怀来以求试,熙、丰、绍圣之纷纭,皆自此而启,曾不如行边静镇之赖以安也。

”  欧阳修为范仲淹刻墓碑曰:“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 纪念馆  范仲淹纪念馆坐落在景色秀丽的苏州天平山风景区内。

天平山为江南名山,景色雄丽,历史上属范氏祖茔,以“奇石、红枫、清泉”三绝而闻名于世,为苏州著名景区。

1981年苏州市政府拨款修葺了几经废毁的建筑,并于1985年重塑范文正公彩色坐像,1989年又修建了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石牌楼,树立了一尊范仲淹铜像,成为本地和附近城市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

当今,苏州市委、市政府为适应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挖掘整理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并根据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制成了蜡像。

蜡像采用科学技术制成,动静结合,十分逼真,对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范仲淹、学习先贤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品德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此馆被苏州市委、市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新馆  2006年10月28日,坐落于苏州天平山的范仲淹纪念馆新馆正式落成开放。

  新馆建在原范仲淹祠堂西侧,为宋代建筑风格,采用了庭院式厅堂布局,分三厅一廊一房,总面积达600平方米。

其中北厅为序馆,主要是范仲淹的生平简介、范氏家谱等内容,中厅重点介绍范仲淹一生的功绩,南厅则展示范仲淹在文学上的成就,有范仲淹所作的辞赋、散文、诗词、书画及各地研究范仲淹的专著、论文等。

  另外,附房展示了漆雕“万笏朝天图”和“高义园世宝”,走廊的墙上还布置了16幅瓷板画,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现范仲淹的一生。

遗迹  范仲淹墓,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范仲淹死后葬于洛阳,即今河南洛阳城东南15公里处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

河南伊川出县城向东17公里,有一村,名叫许营,村北500米就是范园。

麦田中一丛翠绿点缀其间,那就是范园。

分前后两域,前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有欧阳修撰文石碑。

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碑文字迹大体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狮等。

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墓围古柏参差,绿树成荫。

2006年05月25日,范仲淹墓作为宋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文章导航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