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史书名著

古诗词成语大全

关闭

百度APP扫码登录

登录二维码

百度小程序 有声古诗词 可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陆羽-生平介绍

朝代: 作者:陆羽 136088人查看

内容详情

陆羽-生平介绍

作者:陆羽

故里  “古亭屹立官池边,千秋光辉耀楚天。

明月有情西江美,依稀陆子笑九泉。

”这是清朝人写的一首怀念陆羽的诗。

  陆羽,出生于天门,生活在唐朝时期,他撰写的《茶经》,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茶经》成书后,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神”、“茶圣”、“茶博士”。

  天门至今还有不少与陆羽有关的遗迹。

现天门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桥”,传说是当年大雁庇护陆羽的地方。

镇北门有一座“三眼井”,曾是陆羽煮茶取水处。

井台旁边有一块后人立的石碑“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碑上刻着陆羽坐着品茶的情景,颇有韵味。

陆羽亭建于清朝,后毁于兵燹。

解放后重建为双层木质结构,呈六角形,精巧典雅。

置身其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十分令人流连陶醉。

位于竞陵西湖之滨的陆羽纪念馆,包括陆羽故居、纪念陆羽的古迹、陆羽茶事活动等建筑群,游览该馆,可以获得陆羽事迹和传说的许多信息。

  陆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於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

  他工於诗文,但传世不多。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

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他三岁的时候,被竟陵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

后取得陆羽一名。

在龙盖寺,他不但学得了识字,还学会了烹茶事务。

尽管如此,陆羽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

  十二岁时,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

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很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能和抱负,当即赠与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於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

后与一好友(崔国辅)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

唐肃宗乾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洲(今南京)钻研茶事。

唐上元年(公元760年)隐居山间,阖门著述《茶经》。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坚持正义。

《全唐诗》中载有陆羽一首诗,正体现了它的品格。

不羡黄金磊,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凌城下来。

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业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

《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

宋代陈师道为《茶经》做序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

其用於世,亦自羽始。

羽诚有功於茶者也!

陆於逝世后,后人尊其为茶神,肇始於晚唐。

公园  陆羽故园位于湖北天门中心城区的陆羽出生地西湖,建于1995年,以茶圣陆羽命名,以原西湖为依托,以陆羽在竟陵的生活轨迹为经,以陆羽纷繁多彩的纪念名胜为玮,打造一个陆羽文化群落,供本市百万人民和中外游客游览参观和休息娱乐。

占地面积约45公顷,其中三分之二面积为水面,约30公顷。

一眼望去,只见湖水茫茫,碧波晶粼,湖光水色,风韵自然。

湖中小道纵横交错,道旁垂柳婀娜,修竹婆裟,到处是鲜艳的夹竹桃,满地是盛开的鲜花。

入夏,岸柳如烟,波纹如绫,荷似霓裳,莲若翡翠,真可称满湖绿荷翻浪,枝枝玉莲生辉。

  陆羽公园建筑以门侧建筑群、陆羽纪念馆和原《天门县志》记载的西湖十景为主,除已建成的古雁桥、西塔寺、新开三舍、陆羽茶楼、涵碧堂外、其余桑苎芦、鸿门楼、东岗草堂、鸳鸯池、陆子亭等景点也将陆续建于湖滨或湖中岛滨,以江南水乡民居青瓦粉墙的地方色彩为主调,使之有机地联系起来,建成一个以陆羽公园为基地的纪念陆羽的名胜古迹保护区。

陆羽纪念馆  陆羽纪念馆位于天门市竟陵城区西湖之滨,是为纪念1260多年前的“茶圣”陆羽而兴建的,是一座以历史文化名人陆羽生平业绩为主题内容的具有古典园林特色的纪念博物馆,2009年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馆址在陆羽故里——西塔寺原址重建.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

毛尖  陆羽下榻紫阳洞,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泉甘茶香所迷恋,一住就是数年。

他平日与崇佛寺、太阳庙、观音洞等院大师为友,互相唱酬。

白天赏茶、采茶、晚间谈诗品茶,探讨茶事,著名立说,学识大进。

他为了考察淮南茶区,复东出舒州、南下黄州,北上寿州,再回紫阳洞,写出淮南茶初考草稿,其茶经八之出。

淮南茶光州上,义阳、舒州次,寿州、黄州、蕲州下的简明品定,既依次。

  陆羽走后,山民为了纪念他对淮南茶的贡献,在紫阳洞中,也增设了他的神位。

定清明节为敬茶神节。

民俗至今保留有:“清明采新茶,试新火”的雅事。

  淮南茶光州上,义阳、舒州次。

  光州,信阳市光山县古称。

古时包括今信阳市的固始、光山、商城等县。

  义阳,信阳的古称。

辖今信阳的浉河区和平桥区、南阳的新野和桐柏。

湖州墓地  所属地区:浙江二级地区:湖州市遗迹遗址。

  当然是他在茶学或茶业方面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这一点,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也一直是后人对陆羽研究、介绍的主要方面。

由于大家对陆羽这些方面的贡献并不陌生,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讲他茶学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学术成就。

  陆羽之被尊为“茶圣”或茶叶专家,基本上是他逝世以后的事情。

在他生前,他虽然以嗜茶、精茶和《茶经》一书就名播社会或已有“茶仙”的戏称,但在时人中,他还不是以茶人而是以文人出现和受到推崇的。

这是因为其时茶叶虽在《茶经》问世以后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但时属初创,其影响和地位,无法和古老的文学相比。

其次,《茶经》一书,是撰于陆羽在文坛上已崭露头角之后,即陆羽在茶学上的造诣,是在他成为著名的文人达士以后才显露出来的,是第二位的成就。

  《茶经》的成书年代,坊间说法很多,笔者是从万国鼎撰于公元“758年左右”①说。

天宝五年李齐物贬官竟陵时,陆羽还身在伶界,被李齐物发现后,才弃伶到“火门山邹夫子墅”读书。

但至十一年崔国辅谪任竟陵司马时,陆羽便学成名遂,文冠一邑了。

据记载,崔国辅到竟陵以后,与陆羽“游处凡三年”,“谑谈永日”,并把他们唱和的诗还汇刊成集。

崔国辅其人据载,在贬竟陵前一年,杜甫献《三大礼赋》,唐玄宗奇其才,诏试文章,命崔国辅、于休烈为试文之官。

崔国辅以诗词尤其是以古诗见长。

《河岳英灵集》载:崔国辅的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咏,乐府短章,古人不及也。

”①陆羽与崔国辅游处三年,不但名声由崔而更加显要,同时也从崔国辅身上,显然进一步学到了不少学问。

陆羽不但在撰写《茶经》以前,就以文人著名,就是在《茶经》风誉全国以后,以至在陆羽的后期或晚年,他还是以文人称著于世。

如权德舆所记,他从信州(今江西上饶)移居洪州(今南昌)时,“凡所至之邦,必千骑郊劳,五浆先辣”;后来由南昌赴湖南时,“不惮征路遥,定缘宾礼重。

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②。

所到一处,每离一地,都得到群众和友朋的隆重迎送。

社会上所以对陆羽有这样礼遇,如权德舆所说,不是因为他茶学上的贡献,而是他“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③,在文学上的地位使然。

所以,从上面的种种情况来看,陆羽在生前和死后,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如果说他死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为《茶经》所掩”,成为茶业的一个偶像的话,那么,在生前,相反,他在茶学方面的成就,是为文学所掩,他是以“词艺卓异”闻人的。

  陆羽生前和高僧名士为友,在文坛上是活跃和有地位的。

但可能他受当时社会上某些名士“不名一行,不滞一方”的思想影响,他对文学和对茶叶的态度也一样,喜好但不偏一。

所以,反映在学问上,他不囿于一业,而是涉猎很广,博学多能。

  过去笔者根据陆羽一生的活动和著述,曾提出陆羽不但是一位茶叶专家,他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音韵和小学专家、书法家、演员、剧作家、史学家、传记作家、旅游和地理学家。

  如果我们笼统称陆羽是一位历史学家,除去他编著过《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志》和《吴兴刺史记》等一些史学著作外,他还是一位考古或文物鉴赏家。

据皎然在《兰亭石桥柱赞》的序文中称,大历八年(773)春天,卢幼平奉诏祭会稽山,邀陆羽等同往山阴(今浙江绍兴),发现古卧石一块,经陆羽鉴定,系“晋永和中兰亭废桥柱”。

为什么请陆羽鉴定,陆羽为什么有这么多知识?

皎然说得很清楚:“生(陆羽)好古者,与吾同志。

”再如我们称陆羽是一位地理学家,细分,他还可以说是一位研究山水和编写地方志专家。

如独孤及刺常州时,无锡县令为整修惠山名胜,“有客竟陵羽,多识名山大川”,还特意请了陆羽当“顾问”。

说明陆羽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对地理尤其是对山水是有研究的。

陆羽在流寓浙西期间,为湖州、无锡、苏州和杭州,曾编写了《吴兴记》、《吴兴图经》、《慧山记》、《虎丘山记》、《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等多种地志和山志,说明他对方志的学问也是很感兴趣和极有研究的。

一种说法  陆羽以《易》自占,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其意为鸿雁飞于天上,四方皆是通途,两羽翩翩而动,动作整齐有序,可供效法,为吉兆。

按此卦义,当时还没有姓名的陆羽自定姓为“陆”,取名“羽”,又以“鸿渐”为字。

这仿佛谕示着:本为凡贱,实为天骄;来自父母,竟如天降。

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

  虽处佛门净土,日闻”梵音“,但陆羽并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

九岁时,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陆羽却问:“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

”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

”住持闻言,颇为恼怒,就用繁重的“贱务”惩罚他,迫他悔悟回头。

陆羽被派去“扫寺地,结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

陆羽并不因此气馁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强烈。

他无纸学字,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张衡《南都赋》,虽并不识其字,却危坐展卷,念念有词。

积公知道后,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旷,又把他禁闭寺中,令芟剪卉莽,还派年长者管束。

  眨眼三年,陆羽12岁,觉得寺中日月难度。

趁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优伶。

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极为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陆羽亦不例外。

唐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

天宝十一年”也只是对荼的进一步分类,赋予时令上的区别。

也就是说,在荼时代,荼只是一种可用的药草而已,这点不会因为它在不同地方与不同季节的称呼而改变。

  而“茶”不一样。

《茶经》开篇就把茶作为主体,陆羽用史家为人作传的口吻描述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自此开始了对茶的全面拟人化定义,陆羽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对茶作了评判辞,涉及到茶的出生地(血统)、形状(容颜)、称谓(姓名)、生长环境(成长教育)、习性(性格、品质)等等方面,而茶与人关系,就像茶自身因为生长环境有所区别一样,需要区别看待。

  陆羽说:“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

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茶不久从自身的药物属性中脱离出来,也从其他类植物中脱离出来。

一旦喝了茶,醍醐、甘露之类的上古绝妙饮品都要做出让步,成为附庸。

  要喝到好茶,就要花足够的心思,茶的时令,造法一旦有所误差,喝起来不仅不能提升人的精神,反而会喝出病来,受其累其害,最终失茶。

对茶的追求不能南辕北辙,因为茶,需要人赋予它新的生命与价值,为此,人也要有足够虔诚的态度。

  茶的秘密被写进了三卷十节,不过7000字的《茶经》里,陆羽秉承神农衣钵,凡茶都亲历其境、“亲揖而比”、“亲灸啜饮”、“嚼味嗅香”,尽显虔诚姿态,此后,华夏人的喝茶便定格在陆羽的论述里。

  在《茶经》后面的几节里,茶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茶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茶之器,叙述煮茶 、饮茶的器皿,即造茶具二十四事,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

茶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陆羽认为水有“三沸”:“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及当壶边缘水珠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动时取用。

前的饮茶历史;茶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茶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茶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茶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从茶的实物到器皿,再到水的选择,各地风俗的呈现,茶的华夏版图也变得清晰可见,到最后形成的是茶的图腾与仪式,《茶经》所要表达的意图也十分明了:人要把自己的精神融合在格物运化之中,只有与自然浑为一体,才能再回到自然。

(周重林,《茶的精神》)成书探考   陆羽《茶经》何时开始撰写?

何时成书?

没有明确的文字可稽。

一般认为《茶经》完成于公元780年,如果陆羽出生于729年,则《茶经》完成之年正是五十一岁;如果他出生于733年,则是四十七岁。

根据《茶经》的丰富内容和凝炼的文字来看,似非青年时期所能胜任。

有人认为《茶经》成书于764年,根据陆羽传:“上元初,更隐苕溪,闭门著书”,上元年号只有两年,上元初当指760年,是说开始动笔撰写,未必在当年就可以完成。

据《茶经》“四之器”所说的煮茶风炉,在炉脚上铸有古文“圣唐灭胡明年铸”七字。

灭胡是指唐王朝平定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的年份,在763年,到第二年也就是764年。

因此可推断《茶经》成书时间是公元764年以后的时期,并根据李季卿“宣慰江南”时,召请常伯熊煮茶,对常很欣赏,又有人推荐陆羽,请陆羽来后,李不以礼相待,使陆羽气恼,“更著《毁茶论》”。

论证《茶经》767年(大历二年)到768年期间已在社会上流传开了。

如果说《茶经》是成书于764年时陆羽只有31岁(或者27岁),就写出这样渊博的《茶经》,殊令人难以相信。

实际上陆羽居住苕溪之后,住处时常变动,又时常外出,并非闭门著书(应以对著为是)。

这可从皎然、皇甫冉和李冶等人赠诗中看出。

陆羽外出从事研究茶叶的时间很多,遍游了江苏苏州、无锡、南京、丹阳、宜兴和浙江的长兴、杭州和绍兴嵊县等地,以后又到江西上饶。

对茶叶采制、饮用和茶事深入研究和实践,因而积累了丰富的茶事知识。

更重要是在湖州时,得到颜真卿的支持,皎然的帮助,才有大量的文献可以参考,《茶经》才能写成。

李季卿宣慰江南时,召嗜好茶叶的陆羽煮茶或根据陆羽对宜兴贡茶的推荐:“……野人陆羽以为茶香甘冠于他境,或荐于上。

栖筠(李栖筠常州刺史)从之,始进万两。

”便认为陆羽已成为茶事权威。

没有《茶经》的出世,难成为社会权威。

这样推断还是不够全面的,因为陆羽擅长煮茶、品茶名闻各地也可成为一个权威人士,不必一定要著书,才可以成为专家。

热门标签:

陆羽 茶经 竟陵 茶叶 禅师

文章导航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