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史书名著

古诗词成语大全

关闭

百度APP扫码登录

登录二维码

百度小程序 有声古诗词 可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俞樾-生平介绍

朝代: 作者:俞樾 136088人查看

内容详情

俞樾-生平介绍

作者:俞樾

  俞樾被认为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第一人,他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

他在治经之余,对中医药学也有所研究,且能处方治病。

在《春在堂全书·读书余录》中,有“内经素问”篇四十八条,乃俞氏校读《素问》所做的札记,也是他用考据学方法对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进行“探赜索隐”、“辨讹正误”的结晶。

基于对中医的理解,为他的“废医存药”思想的产生埋下理论的根苗。

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篇论著《废医论》和《医药说》中。

《废医论》和《医药说》基本涵盖了俞樾的医学观点,即“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结论,实际上构成了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滥觞。

家庭的不幸成为俞樾愤而议废医的直接原因,而晚年的病弱和无助又是促成他撰写《医药说》的重要动机。

  俞樾19岁与姚夫人成亲,二人一生恩爱,伉俪情深,育有二男二女。

然而,这个本该幸福美满的家庭因为一连串的病患而蒙上悲凉的阴影。

大约从1860年开始,疾病和灾难就接踵而至。

先是大女婚后不久,丈夫便突然病故,1864年遗嫁王氏。

1866年次子祖仁又染重病,几近成废。

1872年,时任福宁太守的俞樾的长兄俞林又愕然病逝。

不幸并未就此停息,而是愈加疯狂的袭扰这个家庭。

  最让俞樾遭受重创的莫过于姚夫人的去世、长子早亡和次女绣孙的突然病逝。

1879年四月,夫人姚氏病故,先生“奉其柩仍至俞楼,悼亡歌哭,有‘月到旧时明出,与谁同依栏干’之感”。

他将夫人归葬杭州右台山。

自己在墓侧筑室三间,和夫人日夜相守。

惓惓之情,不以生死有殊。

从此以后,他“精神意兴日就阑衰,著述之事殆将辍笔矣”,唯“杂记平时所见所闻,以销暇日”。

清光绪八年(1882年)俞樾作《双齿冢志铭》:“内子姚夫人遗有堕齿一,藏之至今,十有五年矣。

余去年亦堕一齿,乃合而厝之俞楼之后,文石亭之前”。

又作《双齿冢诗》:“他日好留蓬颗在,当年同咬菜根来。

残齿零落存无几,尽拟相从到右台。

”表达了对亡妻的无尽思念。

长子绍莱在任直隶省北运河同应、英年早卒。

两子一死一废,未能继承父业不说,给俞樾带来的创痛不可谓不深。

  1882年俞樾最疼爱的小女绣孙又突然病逝。

绣孙聪颖超群,十岁能诗,深得老父钟爱。

子女相继命丧,尤其是小女病逝以后,俞樾悲伤交加,几近崩溃。

俞樾一连写下15首催人泪下的悼亡诗。

“一病原知事不轻,尚疑未至遽捐生。

如何抛却青春婿,竟去黄泉伴母兄。

”“生后零丁事事非,二男六女痛无依,呢喃一队梁间燕,母死巢空四散飞。

”“老夫憔悴病中躯,暮景如斯可叹无。

去岁哭儿今哭女,那教老泪不干枯。

”这些诗句无不清晰地表达了俞樾的悲怆之情。

妻离子散,哀歌阵阵,很难想像一个花甲老人能够承受一连串的打击。

他在《哭孙妇彭氏》一诗中写到:“老夫何罪又何辜,总坐虚名误此躯,泡梦电云十年内,鳏寡孤独一家俱,自知佳世应非久,竟不忘情亦大愚,转为痴儿长太息,从今谁与奉盘盂。

”流露出人生的哀叹和无奈。

  造物弄人,命途多舛。

百般不幸频频照临,家境的灾难,中医药的无助,使俞樾不得不哀叹人生噩运,怀疑甚至迁怒中医。

在经受接二连三的重创之后,俞樾步入情感生活的低谷,在撰写《俞楼杂纂》时已感“意气颓唐,衰病交作”。

在这种对生活几乎失去信心的无奈心态下,作者有感而发,专列“废医”一章,“愤然”提出废除中医中药,是情绪化的自然流露。

综述  曲园——俞樾故居,位于人民路马医科43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俞樾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友人资助,购得马医科巷西大学士潘世恩故宅废地,亲自规划,构屋30余楹,作为起居、著述之处。

在居住区之西北原有隙地如曲尺形,取老子“曲则全”之意,构筑小园取名“曲园”,宅门悬李鸿章书“德清余太史著书之庐”横匾。

建筑的主要部分取名为“春在堂”,来自于一段故事:俞樾30岁进京殿试,曾国藩主考复试,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

俞樾跳出众人在“落花”悲伤处做文章的俗套,答出“花落春仍在”之句。

曾国藩深为赏识,列部试第一名,推荐给咸丰皇帝,后得中进士。

俞樾深感到曾国藩知遇之恩,帮寓居曲园时,由曾国藩手书“春在堂”匾额。

  同为曾国藩门下又是同科进士的李鸿章,在政界青云平步,行经世致用之道,他为曲园留下了这块“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的匾额。

面对此物,让人不由感叹当时人们对这两位子弟的评价: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

像大多数儒学宗师一样,俞樾修身、齐家,注重训化教育后人。

他特地为孙子俞陛云编写了一本《曲园课孙草》的家教教材。

陛云先生后来是最后一个探花,总算了了老人的心愿。

俞平伯是陛云先生的长子,四代人中有三代学人,可谓是家风未坠、书香门第。

建筑特色  故居占地共2800平方米,正宅居中,自南而北分五进,其东又建配房若干,与正宅之间以备弄分隔有相互沟通。

其西、北为亭园部分,形成一曲尺形,对正宅形成半包围格局。

正宅门厅和轿厅皆为三间。

第三进为全宅的主厅,名乐知堂,面阔三间,进深五界,为全宅唯一大木结构采用扁作抬梁式的建筑,用料较为粗壮,装饰朴素简洁。

这里为俞樾当年接待贵宾和举行生日祝寿等喜庆活动的场所。

第四、五进为内宅,即居住用房,与主厅间以封火山墙相隔,中间以石库门相通;均面阔五间,以东西两厢贯通前后,组成一四合院。

乐知堂西为春在堂,面阔三间,进深四界。

堂前缀湖石,植梧桐,为俞樾当年以文会友和讲学之处。

南面为“小竹里馆”,为当年俞樾读书之处,馆南小院载竹。

春在堂北突出一歇山顶小轩,名“认春轩”。

轩北杂植花木,叠湖石小山为屏,中有山洞蜿蜒。

穿山洞有折,东北隅为面阔两间的“艮宦”,乃昔日琴室。

循廊西行,有书房三间,名“达斋”。

出达斋沿廊南行,有一小亭,三面环水,池名“曲池”,亭名“曲水”。

池东假山上有“回峰阁”与亭相对,假山中原有小门与内宅相通。

亭南曲廊通春在堂。

小园面积仅200平方米,建廊置亭,结构布局曲折多变,颇有小中见大之奇。

  俞樾在曲园生活了三十余年,直至以86岁的高龄逝世。

历史沿革  1954年,俞樾曾孙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将曾祖故居捐献归公。

1957年整修乐直堂、堂、小竹里馆等厅堂及小园。

故居先后由市文联、戏曲研究所、评弹团、科学之家等单位使用。

十年动乱中,厅堂损坏严重,园中假山、亭阁、曲廊、水池及花木被毁殆尽,并于其间建三层居民住宅楼一栋。

1980年俞平伯、顾颉刚、叶圣陶等知名人士联名呼吁修复。

1982年由市园林局实施对故居厅堂建筑的维修,至1983年完成了乐知堂、春在堂等主要厅堂的修复工作。

1986年由市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按名人故居进行陈设布置,并于当年10月开放,供人参观。

1989年又动迁居民20余户,拆除园内三层住宅楼,修复门厅、轿厅和园中亭、廊、斋、阁等建筑及曲池。

1990年继续恢复假山,补栽花木。

目前俞樾故居的厅堂及小园已全面开放,供人参观。

所余两进内宅上房及东侧配房,仍为居民使用,将列入下一步整修规划。

其他故居  曲园老人俞樾在苏州的故居,除了大家熟知的马医科巷的曲园外,还有三处,不太为人所知,那就是饮马桥畔状元石蕴玉的五柳园、紫阳书院和大仓前。

  俞樾(1821—1907),湖州府德清县城关乡南埭村人,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俞樾先后主讲过紫阳书院、杭州沽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菱湖龙湖书院,海内外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号称“门秀三千”,国学大师章太炎即是他晚年的门生。

一生孜孜不倦致力教育,辛勤笔耕,著有五百卷学术巨著《春在堂全集》。

俞樾是清道光进士,官至河南学政,被罢官后侨居苏州,主讲紫阳书院。

晚年又主讲杭州诂经精舍。

他是晚清有影响的学者。

他长于经学和诗词、小说、戏曲的研究,所作笔记搜罗甚广,包含有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珍贵资料。

  清朝道光三十年卒,葬西湖三台山东麓。

临终前作留别诗10首,代讣辞行。

  瑞安孙诒让在《哀世丈俞曲园》挽联中称:“一代硕师,名当在嘉定、高邮而上,方冀耄期集庆,齐算乔松,何因梦兆嗟叱,读两平议遗书,朴学销沉同堕泪,卅年私淑,愧末列赵商、张逸之班,况复父执凋零,半悲宿草,今又神归化鹤,拈三大帙手墨,余生孤露更吞声。

热门标签:

书院 紫阳 故居 苏州 德清

文章导航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