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史书名著

古诗词成语大全

关闭

百度APP扫码登录

登录二维码

百度小程序 有声古诗词 可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孔伋-生平介绍

朝代: 作者:孔伋 136088人查看

内容详情

孔伋-生平介绍

作者:孔伋

  孔伋,字子思,祖籍河南省商丘,生于公元前483年(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卒于公元前402年(周威烈王二十四年),终年八十二岁。

与孔子、孟子、颜子、曾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因此旧时以子思、孟子、颜子、曾子配祀孔子于孔庙,所以又与孟子、颜子、曾子并称“四配”。

《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不详其生卒年。

案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

伯鱼生伋,字子思”;“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子思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据说他曾师事曾参,孟子是其再传弟子,又据《孟子》中记载:子思曾被鲁缪公、费惠公尊为贤者,以师礼相待,但终未被起用。

社会评价  在这里,《中庸》没有明文说性善,实际是说性善。

这是 《中庸》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论点。

在思想史上,《中庸》是人性论的创始人,是孟子性善论的先行者。

《中庸》的作者强调素其位而行。

他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

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难,行平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

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激幸。

”这就是说,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作好自己份内的一切活动,要一切要求自己,不要埋怨别人。

这是顺从天命而率性,尽性的为法,也是作者企图用以消解矛盾的办法。

孔子罕言命。

孔子言性与天道,子贡不得与闻。

《中庸》则以言性与天命为重要的内容。

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

《中庸》则说君子之道“质诸鬼神而无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对于孔子的继承来说,《中庸》是对于儒学的唯心主义的放大,其间还涂抹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历史评价  孔伋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公元1330年(元朝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

汉唐儒者如郑玄、孔颖达等认为《小戴礼记》中之《中庸》即为孔伋子思所作,宋儒基本都肯定这一说法(偶有怀疑者,如南宋的叶适在其《习学纪言序目》中就表示怀疑)。

程朱一派对《中庸》尤为尊崇,以为“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唐宋开始,“道统”论兴起。

学者一般认为,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中庸》亦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渊薮之一。

  但近世学者对《中庸》是子思所作的传统说法颇有疑问,认为其中有“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语,当出自秦汉之际儒者之口而非子思所撰。

陈盘在《大学中庸今释》中,举隐公元年《左传》“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为例,说明“车同轨”这话,在孔子以前就有。

至于“书同文”,他也认为华夏的文字都是从六书发展下来,春秋时尽管国别很多,然而朝聘天之,会盟诸侯,文书使节交互往来,不可能彼此之间的文字不通晓,这就是同文了。

因此,子思的实际思想究竟是否就是《中庸》的学说,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论子思、孟轲之学,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

子思唱之,孟轲和之……”韩非子在其《显学》篇中论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子思之儒”亦为其中一派。

他们虽都是从否定的角度来论述子思的,但从中亦可想见子思的学说卓然自成一家。

  《史记·孔子世家》说,子思曾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汉书·艺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本注云:“名伋。

孔子孙,为鲁穆公师”。

子思二十三篇久佚。

《中庸》为《礼记》所收,流传于世。

《孔丛子》记有子思固于宋的细节及子思与鲁穆公的问答,都不一定可信。

《中庸》,司马迁称其为子思作,但不一定是子思一人之作。

《中庸》所说“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浅,”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都是秦汉人的口气,当非出于战国时人之手。

《中庸》作者认为,人的贫富穷通、国家的治乱兴衰,都有天命来决定。

人的本性能对天命作出正确的反应,表现为行为的准则,这就是道。

热门标签:

子思 孔子 中庸 孟子 史记

文章导航

·内容